自學,顧名思義,就是自己學。為什麼會想要自己學呢?背後一定有動力,有的人想升職,有的人想考試。可是對我而言,最直接且持久的動力就是喜歡。我學英文是學著玩的,不為出國,不為考試,也不為找到更好的工作,只是單純的喜歡。我希望我的孩子也可以以這樣的角度認識英文這個語言(記得,它不是科目)。一開始會想讓孩子自學的契機,是因為我女兒在幼兒園時上過英文課,那時我工作忙孩子小,根本無暇顧及她的英文能力。直到有一天,她回來念學校的課本Peter and Jane給我聽,她的腔怪調讓我大吃一驚。之後去家長會,聽聞有位家長疑惑的問:「Peter是誰?為甚麼我兒子一直說他很賤?」Peter and Jane變成Peter很賤,聽起來像是笑話,不過背後隱含著台灣人對英文口說的恐懼,深怕講錯,深怕文法不對,深怕口音被嘲笑。可是,我們本來就不是英語母語國家,為何要講出和美英等國相同的腔調?我不追求完美的口音或腔調,重點是發音要能夠讓人辨識,當and Jane變成很賤的時候,學生已經無法辨識老師在說甚麼了。
後來女兒因為身體因素,幼兒園就停掉了,小學前一年,我每天念英語故事給她聽。剛開始我是利用汪培珽的書單,念個幾遍就放CD,女兒是那種很愛聽故事的小女孩。她會非常著迷,反覆地聽。她一個單字都還不認得的時候,就可以背出大半本Henry and Mudge。唸書給她聽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,我感覺得到那些故事內化到她的腦袋裡。有一陣子,冰雪奇緣正流行時,我也去買一本Frozen的read along小書,後來翻一翻覺得單字太難,便沒念給她聽。她要求她放CD給她聽,我料想她聽不懂,但聽一陣子她便自己聽出意思來。有一天,還講了一個句子"Don't be the monster they fear you are!"這個句子如果要用我們學的英文文法解釋,大概講一整天她也聽不懂,可是把她不用文法去思考英文的時候,她自然而然就會用語言的方式去學它了,這時她還沒念小學呢。而且,對小孩而言,他們都喜歡媽媽讀故事,有時候我只想放CD給他們聽,他們還會拜託我唸。媽媽的聲音和語調對孩子而言是最容易接收和親近的喔!
當然,唸故事也有它的盲點和缺失,念一陣以後,我找外師陪她玩遊戲聊聊天,她一開口就是過去式,因為很多故事都是以過去式描述。這時我才把時態的文法告訴她。在這之前,她從來沒碰過文法。可是她知道I am, you are, he/she is, 根本不需要背be動詞的變化。我自己的體悟是對小孩而言,聽故事是親近一個語言最好的方法。閱讀、背單字、文法等等對他們來說都太抽象了。我女兒在國小三年級之前,幾乎沒背過單字,小二的時候她連are都認不出來。小二下學期每個禮拜找個兩三天,挑本字少的小書,一天念個一頁。進步一點了,再改成兩頁。一開始,聽她唸英文書,真是字字辛酸,句句血淚,她幾乎都不認得字。她用phonics的方式拼讀,讀得很慢。可是一拼出那個字,她就知道是甚麼意思。她過去完全是用"耳朵"在學習,聽力非常敏銳。加上聽大量的故事,她的單字量累積得夠多。後來朋友介紹,買了Raz-Kids給她玩,沒多久,她的閱讀能力就有明顯進步了。
我老公曾經問我為什麼不早點讓她認單字或背單字,原因是我希望她的中文閱讀能力先穩固好。畢竟我們整個升學管道還是在台灣,而且我覺得中文是很美的文字,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能力欣賞。小學前,我不要求她閱讀,她只會簡單的注音符號,中文書也都是我念給她聽。小一開始,我對她的閱讀要求只有每天要讀中文課外讀物十到十五分鐘。她自己念,愛看甚麼書都行,後來她慢慢的了解閱讀的樂趣,書一捧起來就廢寢忘食,儼然是小書蟲的樣子了。目前她的英文閱讀遠遠不及中文,不過我寧願她先把一樣語言學好,再去兼顧另一種,而不是甚麼都會甚麼都不精的狀態。
國北師教授張湘君寫過一篇文章「對不起,我錯了」,稱她從幼兒園就讓女兒接受「浸泡式」的英文學習法,發音腔調完全像外國人,說起中文反而怪異。上了國小以後,生活經驗與同學出現差異,不知道兒歌大象、妹妹揹著洋娃娃要怎麼唱。覺得中文太難,對自身文化沒有興趣。張教授提出一個很好的反思,我們究竟要一個只會英文的庸才,還是一個英文可以溝通的通才?孩子有機會可以接受另外一個語言的薰陶固然是很好,但英文不該成為衡量孩子能力或者未來發展的唯一標準。對我而言,孩子能夠天天運動,天天閱讀,天天動腦,天天飲食健康,擁有快樂的童年,培養強健的身心,比只有發展學業、英語流利要來得重要多了不是嗎?
Click to get a free 15-min lesson on Cambly now!
後來女兒因為身體因素,幼兒園就停掉了,小學前一年,我每天念英語故事給她聽。剛開始我是利用汪培珽的書單,念個幾遍就放CD,女兒是那種很愛聽故事的小女孩。她會非常著迷,反覆地聽。她一個單字都還不認得的時候,就可以背出大半本Henry and Mudge。唸書給她聽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,我感覺得到那些故事內化到她的腦袋裡。有一陣子,冰雪奇緣正流行時,我也去買一本Frozen的read along小書,後來翻一翻覺得單字太難,便沒念給她聽。她要求她放CD給她聽,我料想她聽不懂,但聽一陣子她便自己聽出意思來。有一天,還講了一個句子"Don't be the monster they fear you are!"這個句子如果要用我們學的英文文法解釋,大概講一整天她也聽不懂,可是把她不用文法去思考英文的時候,她自然而然就會用語言的方式去學它了,這時她還沒念小學呢。而且,對小孩而言,他們都喜歡媽媽讀故事,有時候我只想放CD給他們聽,他們還會拜託我唸。媽媽的聲音和語調對孩子而言是最容易接收和親近的喔!
當然,唸故事也有它的盲點和缺失,念一陣以後,我找外師陪她玩遊戲聊聊天,她一開口就是過去式,因為很多故事都是以過去式描述。這時我才把時態的文法告訴她。在這之前,她從來沒碰過文法。可是她知道I am, you are, he/she is, 根本不需要背be動詞的變化。我自己的體悟是對小孩而言,聽故事是親近一個語言最好的方法。閱讀、背單字、文法等等對他們來說都太抽象了。我女兒在國小三年級之前,幾乎沒背過單字,小二的時候她連are都認不出來。小二下學期每個禮拜找個兩三天,挑本字少的小書,一天念個一頁。進步一點了,再改成兩頁。一開始,聽她唸英文書,真是字字辛酸,句句血淚,她幾乎都不認得字。她用phonics的方式拼讀,讀得很慢。可是一拼出那個字,她就知道是甚麼意思。她過去完全是用"耳朵"在學習,聽力非常敏銳。加上聽大量的故事,她的單字量累積得夠多。後來朋友介紹,買了Raz-Kids給她玩,沒多久,她的閱讀能力就有明顯進步了。
我老公曾經問我為什麼不早點讓她認單字或背單字,原因是我希望她的中文閱讀能力先穩固好。畢竟我們整個升學管道還是在台灣,而且我覺得中文是很美的文字,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能力欣賞。小學前,我不要求她閱讀,她只會簡單的注音符號,中文書也都是我念給她聽。小一開始,我對她的閱讀要求只有每天要讀中文課外讀物十到十五分鐘。她自己念,愛看甚麼書都行,後來她慢慢的了解閱讀的樂趣,書一捧起來就廢寢忘食,儼然是小書蟲的樣子了。目前她的英文閱讀遠遠不及中文,不過我寧願她先把一樣語言學好,再去兼顧另一種,而不是甚麼都會甚麼都不精的狀態。
國北師教授張湘君寫過一篇文章「對不起,我錯了」,稱她從幼兒園就讓女兒接受「浸泡式」的英文學習法,發音腔調完全像外國人,說起中文反而怪異。上了國小以後,生活經驗與同學出現差異,不知道兒歌大象、妹妹揹著洋娃娃要怎麼唱。覺得中文太難,對自身文化沒有興趣。張教授提出一個很好的反思,我們究竟要一個只會英文的庸才,還是一個英文可以溝通的通才?孩子有機會可以接受另外一個語言的薰陶固然是很好,但英文不該成為衡量孩子能力或者未來發展的唯一標準。對我而言,孩子能夠天天運動,天天閱讀,天天動腦,天天飲食健康,擁有快樂的童年,培養強健的身心,比只有發展學業、英語流利要來得重要多了不是嗎?
Click to get a free 15-min lesson on Cambly now!
留言
張貼留言